天津北方网讯:提前超额完成棚改任务、厚植创新创业发展沃土、让百姓乐享品质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桥区打赢棚户区改造、创文创卫、招商引资、安全稳定四场硬仗,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教育兴区、土地强区发展举措,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建设达到新水平。
百年棚户到梦圆安居让百姓“住有所居”
今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住在丁字沽街道风屏公寓的曲延萍和老伴儿刚吃过晚饭,正在悠闲地喝茶、看电视,此时屋外疾风骤雨。曲延萍说:“现在搬家了,再大的风雨也不怕了!”
今年55岁的曲延萍曾在子牙河畔的“渔村”住了25年,嫁到那儿的第一天婆婆就告诉她要拆迁了,可直到曲延萍的闺女都要结婚了,三代人还蜗居在平房内。那时,米的河道上密密麻麻挤了户人家,最窄的胡同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大堤上不通燃气、暖气,处处是私拉乱扯的电线,几家人共用一个水龙头,所有人共用一个旱厕,生活极不方便,安全更是没有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桥区举全区之力完成棚户区改造工作,努力让全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年6月21日,红桥区启动“渔村”搬迁改造工作。年7月3日,“渔村”最后一户居民完成封房搬迁。短短13天,包括曲延萍一家在内的户居民在当年主汛期来临前全部搬离,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看着温馨舒适的新家,曲延萍笑着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成了现实,我们打心眼儿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这个好时代!”
年11月1日,红桥区提前2个月并超额完成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任务,实际完成73.77万平方米,安置居民3.33万户,直接受益群众15万人,完成总量和受益群众均占全市一半。
“这是政治工程、幸福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安全工程!”依托棚改,红桥区干部队伍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得到锤炼,1.16万户特殊困难家庭得到就业、入学、低保等救助帮扶;“渔村”、西沽南等片区污水和废弃物直排北运河等问题得到根除,新建、改扩建和规划11所学校、3所医院、3个菜市场、2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亩土地资源精准规划利用,原棚户区布局混乱、产权不清、人员混杂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应急防汛、安全生产、自建房屋整治等工作充分赢得主动……
“软件作坊”到“科技巨人”集聚发展新动能
鼠标“咔哒”一点,后台系统迅速运转,不一会儿,平面设计便打破“次元”跃然而出,由2D图纸变为3D模型,这项名为“卓朗天工”的数字孪生3D可视化技术是由红桥区上市企业──卓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成功的。
从只有两个大学生的“软件作坊”成长为天津第一家在行业信息化总体集成领域主板上市的“科技巨人”,该公司只用了十余年时间。卓朗科技创始人、总经理张坤宇表示,公司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对自主创新的坚守和对“智能制造”的深耕,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扶。
“成立初期,区内企业孵化器为我们提供了创业场所,还给了大幅度租金减免和一部分研发启动资金。”张坤宇说,依靠便利条件,他和创业伙伴按照第一个客户邢台机械轧辊厂实际生产需求,自主研发出炉料配比软件和工艺仿真模拟软件,赚到第一桶金。
在红桥区的帮扶下,卓朗科技乘借创新创业东风,迅速在这片沃土上发展壮大,成为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软件强企业、云计算强企业。
如今,像卓朗科技这样的“春笋企业”正不断在红桥破土而出。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异乡好居”成为全国最大的留学生海外租房互联网服务平台、行业领先的全球公寓预订平台,圣威科技入选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红桥区国家科技型企业已达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8家,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71.05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6.7件,居全市前列。
为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红桥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五减”“四办”、承诺制审批、容缺后补等“放管服”举措,全区项政务服务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建成“一站式”全流程政务服务中心,减少各类证明材料项,深化“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等政务服务模式,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
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亩土地空间和城市配套优势,红桥区全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核心节点”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努力建设京津冀同城商务区,更多的优质“种子”正在扎根或持续孕育中……
“有没有”到“好不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社区环境整洁有序、楼体外墙修葺一新、绿化景观郁郁葱葱……在红桥区铃铛阁街道康华里小区住了快20年的鲁蓓感慨,这些年,随着创文创卫、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的推进,小区周边环境是越来越好,大伙儿住得也越来越舒心。今年4月,喜事再添一件:自己的楼门开始加装本小区第一部电梯。
王佳家住和苑街道梦和园小区,今年9月,她的女儿就在附近的新华中学和苑学校就读初一。她说:“这所学校离家近、环境好,还是与新华中学合作办学,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很满意。”在红桥区,越来越多的适龄少年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
从衣食住行到业教保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投射在红桥百姓生活的细节里。想看书,社区有图书馆;老人就餐,家门口有老人家食堂;需要就医,医院有全科门诊……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期盼,红桥区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一网多格全域覆盖、一声哨响报到督办、一座平台科技支撑等“十个一”工作机制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连年组织实施20项民心工程,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难群体,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更新工程……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劳有厚得、弱有众扶不断取得新进展,一幅幅幸福的民生图景,带着温度在三河五岸徐徐展开。(津云新闻记者田巧梅通讯员王屹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