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轻抚,海河两岸人头攒动,一艘艘游船缓缓驶离码头,“天津之眼”摩天轮、解放桥、津湾广场等城市地标美轮美奂。
初秋时节,天津迎来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喜迎八方来客。
打造特色地标,让旅游“热”起来
相声专场、乐队专场、民乐演奏、时装秀、民俗花会展演……如今,海河游船成了“流动的舞台”,带给游客丰富多彩的视听盛宴。
“海河游船码头明年将从6个增至15个,并打造特色海洋线路,打造由河及海的水上旅游目的地,形成天津独一无二的‘旅游IP’。”天津市旅游集团董事长于清说。
孙凡越摄从海河意风区码头走下游船,不远处的意式风情区热闹正酣,特色洋楼风格和浓郁的意大利风情吸引了不少游客。意大利人雷纳托·佩戈拉罗在这里经营着一家意大利风味餐馆,“最近客人很多,能让更多中国朋友们了解意大利美食文化,我很开心。”他说。
在蓟州区下营镇常州村的山坳里,一家农家乐主人高翠莲端上热气腾腾的炖肘子、黄面饽饽、鱼锅卷子等农家饭菜,热情地招待着游客。“乡村生态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生意好得很。”
今年以来,天津市相关部门加强特色场景打造,围绕海河、洋楼街区、蓟州山区等特色地标,持续推出余项特色活动,充分利用海洋及海岸线资源优势,构建亲海旅游空间格局。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冰说,天津围绕“山、水、路、史”等,打造了文化博览游、名人故居游等多条主题旅游线路,培育了一批符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产业。
优化服务体验,让游客更惬意
天色微明,天津市红桥区的西北角早已热闹非凡。天南海北的游客循着一幅“美食导览图”,在心意的小店前排起长队,品尝锅巴菜、茶汤、卷圈、煎饼果子等津味美食。如今,以早点闻名的西北角有多家商户,日均游客量近两万人次。
5岁的石胜武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天津手工糕点铺。根据顾客需求,他麻溜地打包着新鲜出炉的驴打滚、蒸糕、炸糕等小吃。“从早上到中午,一直都得排长队。暑期以来,我们店的客流量每天都能达到上千人次,销售额也一路水涨船高。”石胜武说。
孙凡越摄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域内百年老店、网红新秀、街头市井等不同风格的早餐点位,精心组织绘制了《早餐天津旅游地图》,指引游客“寻味”天津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这座城市。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在天津古文化街景区,舞龙、舞狮、高跷等民间花会踩街活动精彩纷呈;泥人张、耳朵眼炸糕等老字号店铺游客盈门;描花钿、玩投壶,打卡国潮市集……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地道的天津民俗。
4月29日,游客夜间游览天津古文化街。近日,天津大爷大妈在海河颇具特色的跳水方式,引得不少观众围观,也成了天津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我们将积极整合天津市文旅资源,为天津文旅市场提供增量消费,有效汇聚人气、商气,助力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于清说。
赋能大市场,让消费“火”起来
在天津市和平区拥有百年历史的范竹斋故居内,亲子主题沉浸式戏剧《少年歇洛克》吸引不少观众参加。“戏剧通过设置任务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天津北方演艺集团事业拓展(文旅)部部长郭鸿斌说,自项目运营2个多月以来,已经进行了8场沉浸式表演,参与客流量超过人次。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左坚表示,天津正在加速培育孵化一批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沉浸式消费等为核心内容的新兴旅游休闲业态。
在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参会各方将聚焦洽谈交易,助力消费升级。“我们将持续完善产品体系、构建发展格局、培育发展动能、提升消费环境、塑造美好形象。”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剑说。(宋瑞)
十四仓揭开大运河“最后的秘密”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的《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通过市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估验收。最新发现的十四仓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组元代漕仓遗迹,极具考古价值。
这也意味着,被称为数百年来大运河漕仓“最后的秘密”的河西务十四仓,其神秘面纱正在被徐徐揭开。
依托大运河的巨型漕仓遗迹
年月至11月,以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公园文物保护项目为契机,市文保中心联合武清区博物馆启动实施十四仓遗址前期调查与综合研究项目。通过阶段性野外考古工作,共计完成考古勘探面积66万平方米,发现以东西仓村、蔡庄村和南仓村及周边区域为重心的遗迹集中分布区处,包括居住址、仓储、窑址等不同类型遗迹41处,调查采集元至清代各类不同质地文物标本百余件。同时,在遗址分布区内通过考古勘探还发现有运河故道、引河、人工水体(湖泊)、道路、沉船线索等相互关联遗存多处。
本次考古中特别重要的发现,是在南仓村及附近区域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元代漕仓遗迹一组,由闭合的围墙和多座大型房址构成。围墙总体形状为长方形,南北向分布,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米。在围墙院落内南侧区域集中发现大型房屋建筑基础遗迹7座,北侧区域亦有零星大型房屋建筑基础遗迹分布。每座房址面阔达4米、进深达15米,根据房址内平均分布的9排磉墩基础可以看出每座房址共有房屋10间。根据考古勘探结果,结合国内同时期同类型考古遗迹发现及文献记载综合推定,该处遗迹应为文献记载中的元代河西务14座粮仓中的2座(1组)。
专家组一致认为,上述系列重要遗迹的考古发现,实证了元代河西务十四仓遗址的核心功能,实证了元代河西务十四仓遗址是以大运河为依托,由北运河、引河、人工水体(湖泊)、道路、漕仓、沉船等各类相互关联遗迹构成的大型国家漕运仓储系统,具有重要考古研究价值。
河西务十四仓繁荣四百年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天津市武清区北部,始称“河西”,初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称。后来成了非常著名的榷税钞关,“河西务”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河西务地处京津水陆要衢,距离京津两地均是60公里,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其悠久文明的历史。
自元朝定都北京(时称大都)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朝廷在此设海运司,领接海道事,进出京城的船只在此纳关税。朝廷还在此设14座粮仓,为大都城皇粮仓储重地。这里还设置了水路驿站,为朝廷传递政策法令的交通要地,领蔡村驿、杨村驿、桃花口驿(今北辰),故称“津门首驿”。而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的一处重要地点,河西务十四仓就是潞水漕渠中途最大的一处漕运遗址。
十四仓遗址位于武清区河西务镇东、西仓村一带,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元代漕运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年)到清康熙年间,十四仓繁荣了余年。直至康熙年间水患将十四仓毁于一旦。
据《元史》《新元史》《大明会典》等文献记载,十四仓遗址及其所处的河西务地区在元代设有漕运管理机构,也是元大都外围最大的漕运仓储基地,共设有粮仓14座,分别为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充溢仓、崇墉仓、大盈仓、大京仓、大稔仓、足用仓、丰储仓、丰积仓、恒足仓、既备仓。
遗址“盲盒”令人遐想
长期以来,关于十四仓遗址的考古工作比较薄弱,仅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过小规模零星试掘和考古调查,对十四仓遗址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文献记载和口头流传层面,关于遗址的分布范围、遗迹构成、空间分布以及地下遗迹保存状况等均缺乏全面和系统性认识。
据本市文保部门专家介绍,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确定十四仓的范围是50万平方米,但实际遗址面积应该大得多。十四仓始建于元朝,在数百年繁华岁月里,南方的粮食、茶叶、丝绸、瓷器、兵器、铸币等经由大运河漕运至此,分门别类上岸储存,再分别运往北京或北方其他地方流通。
十四仓犹如一枚历史的盲盒,它究竟蕴藏了哪些宝藏?
十四仓遗址最近一次试掘是年,当时只是小规模零星发掘。年,天津文物部门发掘了十四仓遗址的局部,发现了成排的房屋基址和水下管道等遗迹,并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元代遗物,包括有“皇甫”“南京”等铭记的铜权、铁权,石砚、龙泉窑影青小狮、定窑小瓷人、铜镜,以及定、钧、磁州、龙泉等各窑系的碗、碟、盆、罐、炉、盏等各种瓷器,其中部分文物陈列在武清区博物馆内,像是影青凸凤纹梨式执壶、青白釉印花鸟纹扁壶这样的出土文物,虽然品相已不完整,但仍能看出其做工精美。
据了解,十四仓遗址距离地表并不深厚。武清区博物馆馆长沙福山表示:“在农田里,农民耕作时也不时会挖出东西,甚至搭个大棚挖,深一点就可能挖到遗址层,发掘十四仓遗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遗迹和文物。”
相信随着调查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见证了数百年辉煌的河西务十四仓将重现真正面目。(王轶斐)
来源:新华社、天津日报
图片据天津市文保中心央视新闻等
(大运河新闻)
制作曹宇
编校延晨徐蓉
一审桂艳张莉
二审义富肖东
三审晖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