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全面普查区内文化遗产,了解掌握各类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积极申报文化遗产,全区现存不可移动文物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1项,涉及传统技艺、民间舞蹈和体育竞技等多个门类,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3人。二是加强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日常监管,健全文物安全工作机制,定期对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巡查。推动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完成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防雷设施改造、北洋大学堂旧址修缮施工。三是建设非遗公共场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在西沽公园建成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回族重刀武术训练基地、益德成闻药文化博物馆和中国传统医药非遗古方拔萃馆,建立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四是积极普及遗产知识。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提升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同时,积极支持、组织区内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京津冀地区文创、非遗展示活动等国际、国内各类展示活动,让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