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历史的河流奔腾向前。梦想,从时光的隧道中走来,闪耀着伟大复兴的光芒。
时间的刻度,会标记出这个不平凡的年份。
年,我们迎来了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
百年目标,千年祈盼。太多值得记住的时刻,太多值得回望的瞬间。
同样在这一年,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进入了“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这座城市为5年前提出的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目标,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渴望。正在打造“一基地三区”的天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在实现小康的征途中,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全面建设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更见勇毅担当。
那个敢于摒弃“速度情结”的天津,已经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路上大步向前;
那些曾经在蓟北大山沉寂多年的小村,那里的乡亲们已经过上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幸福安康的生活;
那些在高楼背后的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弱势群体,他们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了让人安心的保障;
夏日的艳阳,照耀在津沽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充满了希望。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奋斗者,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受益者。让我们用每一天踏踏实实的奋斗,去创造一段崭新的征程。
补短板强弱项绘就美好民生画卷
全面小康,不是数字游戏,也不是速度竞赛,而是老百姓身边可见可感、实实在在的生活。
做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要用心、用力、用情,社会发展有温度,百姓的生活才更幸福。
多年来,我市连续把财政总支出75%以上的“蛋糕”切给民生,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细处抓起,从细微干起,从细节做起,将一件件小实事累积成百姓受益的大民生。
南开区长虹街建华里社区的老人家食堂开业了,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既有营养价格又实惠的饭菜。中午11时半刚过,陈玉东大爷就和老伴儿赶过来吃饭。肉末茄子、鱼香豆腐、素炒白菜,还有一碗西红柿鸡蛋汤,三菜一汤12元,好吃不贵,自己满意、儿女放心。
老年人如何养老?孩子去哪儿入托?“一老一小”关系到千家万户,解决好这一难题,需要下真功夫。
老百姓的“心头事”,再难也要办。
“十三五”期间,“一老一小”继续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日程,5年间,全市兴建老人家食堂达到个、日间照料中心(站)个、养老机构家、养老床位7.6万张,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所,新增学位16万个,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3%。
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重头戏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群众的需求,让人民满意。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在实现高质量的小康路上,补短板、强弱项、保基本、兜底线,绘出一幅幅幸福生活的民生画卷。
南开区美云社区的刘云翔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在50岁的年纪告别了就业“老大难”,通过区里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成为一名企业的叉车工,每月元的收入,拉开了他幸福生活的大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解决困难群众就业方面,我市实招硬招频出。
西青区组建“就业红娘”专职队伍,为企业和求职者免费“牵线搭桥”。截至目前,西青区内个行政村实现了“就业红娘”全覆盖,名专职“就业红娘”已帮助数千名求职者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稳就业政策护航有力,使得近几年我市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每年都在48万至49万人之间,广大群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就业越来越稳了,自家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中央党校编写的《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一书中,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分析测算,我市全民共享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一项对于城市“外来户”的共享政策,体现了天津这座城市的温度。
一群特殊的困难群体,由于自身表达能力存有障碍,经多方寻亲无果,成为长期滞留在救助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对他们来说,城市救助站就像是临时避风港,工作人员把带着温度的关爱传递到每一位无家可归者的身上。但城市救助站所承担的,终究是“救急难”的临时救助职能。如何为他们提供更持续、更全面的兜底保障?
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帮扶,同样是实现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重要一环。我市在全国作出表率,为名“无名氏”落户,将他们纳入天津市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安置,有了城市户口,使得这些流浪者能像其他市民一样,享有一个市民应有的合法权益,身份证上那一长串数字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认同,更是看得见摸得着、切切实实的安全感。
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天津工作的指向。一个个老百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