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桥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北营门外大街北口与北河口之间,北运河和子牙河将要汇合的地方。大红桥原是一座木制拱桥,在今天的大红桥以东。年改建为铁桥,形状如彩虹,故又称“虹桥”。由于桥的坡度很陡,桥两头看不到对面的人。图为第一代大红桥。
年,因桥身年久失修,洪水冲刷过甚而倒塌。桥塌之后,人们在原地修建了一座浮桥以维持交通。年在老红桥西边约1里处建立一座新红桥,亦称西河桥,年改称大红桥,至今仍在使用。大红桥是红桥区区名的由来,是红桥区标志性建筑物。图为第一代大红桥。
天津鼓楼曾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公元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墙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年(民国十年),有拆建鼓楼之议,并于年内完成。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拆除。现鼓楼于年重建。图为第一代鼓楼。
清代道光年间绘制的《津门保甲图说》中的记就,标明金华标的前身为“北浮桥。康熙九年(),在北半两侧建起了天津钞关,主管往来货物税收。那时是摆渡,年新建了钞关浮桥,位于南运河上,北连河北大街,南接北门外大街,也是京师的要道。年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请英国人设计成为天津第一座正式浮桥,命名为“金华桥”。图为金华桥。
咸丰十年(年),为防御外国侵略,在天津城外距城三至五里不等地方控筑护城壕墙一道,俗称墙子。设正门四座,即东、西、南、北营门。天津城南郊津郡等防濠墙南营门恰好设立在海光寺附近,该营门因此命名为“海光门”。距城三里,天津机器局西局子(年)围统海光寺修建,建成后为外濠防御提供军事朴给。图为海光门。
天津旧城是在年明朝永乐二年间修建的。这座城当时东西长,南北短形如算盘,所以人称“算盘城”。它周长九余里,城高三丈五尺,设四个城门,分别以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图为天津城内街道。
天津旧城的四角设有四个角楼,城内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中央为鼓楼。城周围分别设立了七座环城炮台。城中心建有一座以钟代鼓的鼓楼,明代建筑,高三层,四面穿心,通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是天津旧城标志性建筑。图为天津城内街道。
南门内大街有建于光绪33年(年)的广东会馆;西北角有建于康熙42年(年)的伊斯兰教的清真大寺;东北角则有于元泰定3年(年)创建的用来祭祀航海守护神的天后宫以及建于明宣德2年(年)的玉皇阁。狮子林桥的一旁,有建于光绪30年(年)的基督教会、望海楼教堂。图为天津南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