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翟永冠刘惟真 

改造前的西于庄棚户区红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历史上曾有人在这里养猪,现在猪没了,猪圈却成了这里的代称   ◇“绝不允许高楼大厦背后还有贫民屋。”   ◇棚改,不是单纯地把老百姓搬出来,而是社会问题大起底      渔村是天津市民张贵荣的老家,位于天津红桥区子牙河北岸的郭家菜园。这里是渔民上岸后形成的自然村落,有余年的历史。      河道堤坝近米,岸上住着户人家。“我们过去住在行洪河道里,刮风时怕屋顶毛毡被刮跑,下雨时怕河水冲垮房子,天天担惊受怕。”张贵荣说。      改变始于年,天津市实施市区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年6月21日,渔村搬迁启动。7月3日,户居民全部迁出。13天内,曾住在行洪河道上的1余名老百姓,不再害怕刮风下雨。      与张贵荣一起搬家的,还有红桥区3.33万户、超15万人的棚户区居民。11月1日,红桥棚户区全部清零。      居住条件改善了,城市发展加速了,棚户区居民绵延百年的困顿生活,终于清零,迎来新生。      困顿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三岔河口是摇篮。      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作为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水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地,红桥区有“津卫摇篮”的美称,诞生了诸如狗不理、瑞蚨祥等天津老字号,还孕育出我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      但“祖上阔过”,并不意味现在发展就好。红桥区年的状况让人揪心——经济发展缓慢,棚户区连片,贫困户较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当时,记者从三岔河口出发,沿着子牙河逆流而上,不到三公里,身边的景色从繁华都市的高楼大厦变成了棚户区的低矮房屋。河流南岸是同义庄棚户区,河流北岸是城区内面积最大的棚户区西于庄。      西于庄原名西渔庄,在清代就是人口聚集区,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就标注了它的地理位置。百年来,不断有人口迁来,在不到0.7公顷的狭小地带上建房屋。      西于庄的老住户邢凤英说,每次回家都要“三级跳坑”。“屋子比胡同低,胡同比街道低,回家层层往下走,不就相当于跳坑?”邢凤英说,赶上下雨,雨水从大路倒灌进胡同,路面积水一寸,胡同就积一尺,家中积水可能就有半米深。      恶劣的生活环境把有点能耐的人都逼走了,剩下的只能无奈蜗居。像邢凤英这样的棚户区住户,红桥区有3.33万户。一份当地政府文件总结,红桥区棚户区年代久远、设施陈旧、民居危陋、破败不堪,户数、面积数之多位列全市之最。      此外,红桥区的棚户区小面积户多、违章户多、特困户多、产权纠纷户多,各类社会矛盾交织。      比如,郭家菜园棚户区,上百年的时间里,老百姓积攒建筑材料,沿着河坡,哪里有地方就在哪里搭起小房子,全部是无契证建筑。年4月,红桥区住建委牵头组织专业机构,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近六分之一单体建筑物为危险房屋。      距离渔村不远的金潞园棚户区,住着上千户居民,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历史上曾有人在这里养猪,并大量使用废旧轮胎燃烧取暖。现在猪没了,猪圈却成了这里的代称。      走在金潞园棚户区里,头顶上是错综复杂的电缆电线,脚边是横七竖八的自行车、电动车,平房外的临时小棚接连成片,这些用砖瓦或彩钢板搭建的杂物间、小厨房,把公共空间挤占得满满当当,最窄的过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在棚户区,不能说是生活,只能说是好死不如赖活着。”金潞园居民梁淑娟说。      攻坚      年,天津市提出“绝不允许高楼大厦背后还有贫民屋”,年底全面完成市区万平方米棚改任务。红桥区的任务量是66.26万平方米,涉及21个棚改项目,约占总量一半。      年一开年,红桥区召开棚户区改造攻坚战动员部署会。会后,动迁干部周建华来到家住报春里的崔大姐家。      周建华还没张口,崔大姐就说:“我不管什么政策,条件不能让我满意就别来谈!”周建华刚想宣讲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崔大姐说了句“不答应就别进门”,砰的一声就把他关在门外。      “大姐家这么困难,早一日搬迁就少受一份罪,我是来帮助她的,怎么连门都不让进?”周建华有些委屈。      但工作照样得做,周建华打算“曲线动迁”。他一边了解崔大姐家的详细情况,一边耐心地给她打电话。第一次打电话,一听是他,崔大姐二话没说就挂断了;第二次,拒接;第三次接了,通话不到1分钟;第四次,通话5分钟……渐渐地,通话时长增加了,沟通交流多了,崔大姐答应面谈了。      面谈后,心结才打开。原来,崔大姐靠捡拾废品为生,体弱多病,还要照顾年迈的双亲,上下楼困难,搬迁后想要一楼的住房。走访中周建华还发现,崔大姐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对待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兵,一定要帮扶到底!”周建华暗下决心。      心里有了底,一切都好办了。周建华多方联系合适房源,将崔大姐父亲的情况上报,争取补助项目,为他们送去组合政策“套餐”。搬家前,崔大姐的父亲用颤抖的手,给周建华敬了一个军礼。“值了。”周建华说。      类似崔大姐这样的“钉子”,动迁干部王维维也碰到过。      家住西沽南棚户区的胡广瑞,孩子患先天性心脏病,爱人智力障碍。这个不幸的家庭,却远近闻名——他们家的报警记录有多条,从家门口过的汽车摁喇叭,都要报警。      听说棚户区要改造,老胡联合街坊建了几个      遇到老胡,王维维一开始“压力山大”,决定先跟他“盘盘道”。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从区域发展到棚户区改造,王维维跟老胡整整聊了一星期,老胡全程录音录像。“我告诉他,我们执行政策保证公平合理。你看我们怎么做工作,要是公平,你就是第一个搬走的人,要是不公平,你就是最后一个。”王维维说。      聊完,老胡从各个渠道收集信息,算了一笔账,发现补偿标准超过他的预期。“之前算错了,少算了政府补贴,也低估了政府给老百姓办事的决心和能力。”胡广瑞说:“这次是真服了!”      动迁前三天,老胡找到王维维,把户口本、身份证、房屋产权证、手章等,一股脑都给他。“政策好,你们的工作也做得好,我没得说了,我当第一个支持搬迁的人。”      三年间,从目标额66.26万平方米,到实际面积73.77万平方米,红桥区超额完成任务。      清零      棚改,不是单纯地把老百姓搬出来,而是社会问题大起底。      棚改工作不好干?红桥区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发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区级领导下片蹲点,带动上下形成强大合力,多部门协作联动,在全区范围内选派精兵强将,充实棚改动迁一线;聚合群众力量,探索群众参与棚改的新路,从决策机制的形成到征收模式的确定,从安置方案的制定到安置政策的执行,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棚改资金紧张?红桥区敢于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在全市第一个采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模式实现融资贷款;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财政支持,通过银行多方筹措资金。年8月,运输六场项目顺利完成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协议签订工作,成为全市首个签订该类协议的项目。同义庄项目40天完成贷款审批,一般情况下需要两个月,成为全市棚改项目贷款审批最快的项目。      安置房源紧张?红桥区多方协调、先行先试,多渠道筹措定向安置经济适用房、安置类公租房、限价商品房、定向安置商品房等四类安置房源,约2.5万套,总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红桥区住建委主任于鹏洲说,红桥首创在商品房地块出让中,设立竞拍最高限价,比拼定向安置房配套率,油脂储炼厂项目8万平方米商品房配建安置房套、3.4万平方米,配套率40%。      老百姓家庭困难?红桥区综合施策、精准救助,整合各方资源,实行特殊扶助政策,将就业、入学、低保、慈善救助纳入政策工具包,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多渠道予以救助,确保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团体组织,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用海河水洗不了海河泥,就把大清河、潮白河、运河全算上。”红桥区举全区之力,天津市举全市之力,实现了棚户区清零。      天津市住建委、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等部门,数次到棚改一线解决问题,西青、北辰等区从安置房用地供应到跨区安置居民的接收管理,给予全力配合。天津推出三级财政平衡新模式,棚改地块如果自身收支难以平衡,可以区里其他项目土地出让的收益冲抵资金缺口;区里平衡不了的,就在全市棚改范围通盘考量;再有的缺口,由天津市兜底。      新生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今年60多岁的郭大爷,正在教小孙女唱他儿时的歌谣,天津话中“阁”念“gǎo”,正好合辙押韵。      据史料记载,铃铛阁位于红桥区,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内存有《大藏经》全卷。明万历七年建藏经阁,阁角装有风铃,铃声可远闻数里,乡人因此呼为铃铛阁。      时光流转,繁华变迁,昔日的铃铛阁如今成为城市洼地,被纳入棚户区“三年清零”计划。年7月中旬,铃铛阁片区棚改项目全面完成。      为了追忆天津城市历史,红桥区在铃铛阁片区临时兴建一座小广场,搭建以“铃铛”为造型的大型绿化景观。“以前的日子苦,棚改让我们住进了楼房,过上了好日子,这个铃铛是幸福新生活的最好见证。”郭大爷说。      和铃铛阁片区一样,西于庄棚户区清片告捷,多户居民搬入新居,离开人们口中的“杂八地”,开启奔向小康的新生活。      棚改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更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多可能。红桥区释放土地空间总计近公顷,为弥补各类社会服务短板提供空间。在原零散平房点位上,红桥区新建党群服务中心12处,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9处,建设一批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站、老年食堂、菜市场,规划建设天津三中南片校区等2所中学、天津师范学校附小分校区等6所小学,计划扩建西青道中学等4所学校,规划新建14所幼儿园。      通过棚改,红桥区共清除并补偿旱厕90个,解决老旧棚户区卫生环境差的问题。7处文物保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对于整理、推动建筑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告别棚户区,崭新的红桥正从三岔河口这个摇篮出发,走向新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