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扁平疣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9/8605173.html
北京正规扁平疣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9/8605173.html

天津市红桥区学年高三下学学情调查(一模)地理试题

第Ⅰ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一批物资经下图中甲港转至乙港,再由乙港经图示铁路大体向南运送约千米送达收货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下位置最接近这批物资收货地的是()

A.69°N,33°EB.55°N,38°EC.°N,38°ED.47°N,39°E

2.由乙港通往收货地的铁路,其沿线地区()

①广泛分布着风力侵蚀地貌②多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③河流汛期出现在春夏季节④分布着较为茂密的针叶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B2.C

材料信息表明,一批物资经下图中甲港转至乙港,再由乙港经图示铁路大体向南运送约千米送达收货地。每个纬度代表的南北距离约为千米,向南运送约千米,大约向南运送10个纬度,图中显示,乙地纬度接近65°N,那么这批物资收货地的纬度应接近55°N,经度与乙地相似,因此B符合题意;(69°N,33°E)、(64.5°N,38°E)、(47°N,39°E)与图中乙地距离与千米相差较大,因此这批物资收货地不太可能是这些地点,排除A、C、D。故选B。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由乙港通往收货地的铁路大致呈南北走向,大致与40°E经线平行,其沿线地区主要是东欧平原北部。东欧平原北部气候冷湿,不可能广泛分布着风力侵蚀地貌,东欧平原主要是地质时期冰川作用形成,①错误;东欧平原离大西洋相对较远,受海洋和西风影响相对较小,多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②错误;东欧平原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漫长而寒冷,冬季受西风影响,降雪较多,积雪较厚,春夏积雪融水较多,加上此时的降雨补给,河流水量较多,因此当地河流汛期出现在春夏季节,③正确;该铁路沿线纬度较低,多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冷湿,适合针叶林生长,因此分布着较为茂密的亚寒带针叶林,④正确。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以下左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南美洲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起伏D.洋流性质

4.关于图中圣地亚哥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属同一气候类型B.圣地亚哥中心区会受日本海啸影响

C.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水资源更丰富D.两地都可举办高山滑雪比赛

3.B4.C

读图可知,甲地气温在25℃以上,而乙地气温在20℃以下,两地气温差异明显。图中显示,甲地和乙地纬度相同,因此纬度位置不是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A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乙地位于海岸线附近,而甲地处于内陆,应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甲地所处的陆地升温快,气温高,而海洋升温慢,气温低,乙地受海洋影响明显,图中乙地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海陆位置是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B符合题意;右图显示,甲、乙两地都位于拉普拉塔平原,地形起伏相似,因此地形起伏不是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C不符合题意;乙地沿岸为巴西暖流,具有增温作用,这不可能是乙地气温低的影响因素,因此洋流性质不是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因素,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图中圣地亚哥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分别位于南美大陆亚热带东西两岸,图中圣地亚哥应为地中海气候,布宜诺斯艾利斯应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此两地不是属同一气候类型,A错误;图中显示,圣地亚哥中心区离海岸线有一定距离(多千米),因此不会受日本海啸影响,B错误;图中显示,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拉普拉塔河入海口,该河径流量大,而圣地亚哥位于安第斯山西侧狭窄平原,河流流域面积小,降水相对较少,地表径流量小,因此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水资源更丰富,C正确;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因此不可以举办高山滑雪比赛,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西部干旱区某湖泊中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貌最有可能是()

A.冲积扇B.河口三角洲C.新月形沙丘D.雅丹地貌

6.对该湖区地貌景观形成解释最合理的是()

A.湖水侵蚀形成B.风力与流水同时作用形成

C.近年冰川消融加快,部分淹没风蚀地貌D.近年湖水水位下降,湖底沉积地貌出露

5.D6.C

材料信息表明,图示地貌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图中显示,该地貌为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因此图示地貌最有可能是雅丹地貌,D符合题意;冲积扇一般位于山口、呈扇状展开的堆积地貌,与图中地貌特征不符,排除A;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的沙洲地貌,与图中地貌特征不符,排除B;新月形沙丘由沙子堆积形成的平面形如新月的丘体,与图中地貌特征不符,排除C。故选D。

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该湖区地貌景观中的土墩是雅丹地貌,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大多数学者认为单一风向的强风是雅丹形成的主要外营力,当地湖水平静,流水侵蚀力较弱,因此当地地貌景观与湖水侵蚀和流水作用关系不大,排除A、B;当地雅丹地貌位于湖泊周边,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由于全球变暖,近年冰川消融加快,湖水水位上升,部分淹没当地雅丹风蚀地貌,形成图示湖区地貌景观,C符合题意;当地土墩地貌属风蚀地貌,不是湖底沉积地貌,因此该湖区地貌景观不是近年湖水水位下降,湖底沉积地貌出露而形成,排除D。故选C。

7.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煤电、煤化等煤炭下游产业,可以()

①优化产业结构②缓解就业压力③增加经济效益④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A

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煤电、煤化等煤炭下游产业,增加加工工业比重,从而优化产业结构,①正确;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煤电、煤化等煤炭下游产业,可以扩大产业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②正确;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煤电、煤化等煤炭下游产业,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增加经济效益,③正确;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煤电、煤化等煤炭下游产业,使得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增加,增加了当地环境压力,不可能改善当地环境质量,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下图是“某地城市建设前后降水量转化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城市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有()

①地下水位下降②雨季城市排涝压力增大③蒸发量增加④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城市建设后地下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热岛效应B.植被覆盖率增加C.建筑高度增加D.地面硬化下渗变慢

8.A9.D

读某地城市建设前后降水量转化对比图可知,该城市建设使得当地降水量转化为地下径流的比例由50%降为32%,因此下渗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会下降,①正确;读图可知,该城市建设使得当地降水量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由10%增加为43%,使得雨季时地表径流量大增,河流洪水水位上升,因此雨季城市排涝压力增大,②正确;读图可知,该城市建设使得当地降水量转化为蒸发的比例由40%下降为25%,蒸发量减小,不是增加,③错误;读图可知,该城市建设使得当地降水量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由10%增加为43%,雨水直接转化地面径流量增多,从而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而不是减慢,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读某地城市建设前后降水量转化对比图可知,该城市建设使得当地降水量转化为地下径流的比例由50%降为32%,地下径流减小,这是因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硬化地面增多,下渗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所致,因此城市建设后地下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硬化下渗变慢,D符合题意;城市热岛效应、建筑高度增加,与地下径流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C;城市建设过程中,建成区增多,会破坏和占用原有植被分布区,从而使得当地植被覆盖率下降,不会增加,排除B。故选D。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分异演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反映的城市发展现象为()

A.中心商务区工作人口密度下降B.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高于居住区

C.中心商务区面积扩大D.中心商务区居住功能下降

1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反映出()

A.城市中心服务业增强B.城市夜生活丰富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10.D11.A

读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分异演化图可知,图中表示中心商务区白天工作人口增多,夜间居住人口减少。白天人口增多,表明中中心商务区工作人口密度和接收服务的人口密度升高,A错误;图中显示,中心商务区夜间居住人口减少,表明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可能低于居住区,B错误;图中信息不能表明中心商务区面积的变化,因此图中不能反映中心商务区面积扩大,C错误;图中显示,中心商务区夜间居住人口减少,说明居住在中心商务区的人口向外迁移,中心商务区居住功能下降,D正确。故选D。

中心商务区以商业等服务业为主,图中显示,中心商务区白天工作人口增多,说明城市中心服务业增强,A正确;图中没有信息表明,中心商务区夜间活动人口增多,因此图中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变化不能反映出城市夜生活丰富,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是指白天工作人口和夜间居住人口,没有城市流动人口的信息,因此不能反映出城市流动人口增加,C错误;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不能反映出城市生态环境优化,D错误。故选A。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经济活动高度集中;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位于城市中心;交通运输便捷;建筑以高层为主、人口昼夜差异大。

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人口在城市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下表是年1月2日当天,北京人口流入部分城市的大数据信息统计表。

据此回答问题。

12.据此数据推测北京与以下哪个城市的经济联系更密切()

A.廊坊B.上海C.重庆D.长沙

13.从北京去重庆的人乘飞机的比例高于去上海的人,原因是()

A.距北京更远B.经济条件更好C.不通高铁D.火车候车时间长

12.A13.A

表中数据表示北京人口流入各城市的出行方式比重,根据北京人口流入各城市的交通方式比重可推出这些城市与北京之间距离、各交通方式的通达度。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程度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城市距离、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有关。表中显示,当日北京人口流入廊坊的交通方式主要是坐汽车,飞机比重为0,高铁比重小,汽车适合短途旅行,飞机适合长途旅行,因此表中数据表明,北京与廊坊距离近,位于“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北京与廊坊经济联系密切,A符合题意;表中显示,北京人口流入上海的交通方式以火车和飞机为主,表明上海离北京较远,两者间高铁和航空运输便利,由于上海经济发达,经济互补性很强,因此与北京的经济联系也非常密切,但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排除B;表中显示,北京人口流入重庆的交通方式以飞机为主,汽车比重为0,表明两者之间距离远,说明重庆与北京的经济联系不是最密切的,排除C;表中显示,北京人口流入长沙的交通方式以火车、飞机为主,汽车比重为0,表明两者之间距离远,说明长沙与北京的经济联系不是最密切的,排除D。故选A。

飞机适合长途旅行,从北京去重庆的人乘飞机的比例高于去上海的人,这是因为重庆距北京更远,A符合题意;从北京去重庆的人与从北京去上海的人相比,经济条件应该相差不大,不是从北京去重庆的人乘飞机的比例高于去上海的人的原因,排除B;从北京到重庆有高速铁路相通,只是因为距离远,高铁的时效性不如飞机,导致北京去重庆的人选择高铁的比例不大,排除C;飞机进场的手续更多,晚点的机率更大,因此飞机等候时间比火车长,且火车候车时间由北京去重庆和去上海并没有差别,因此这不是从北京去重庆的人乘飞机的比例高于去上海的人的原因,排除D。故选A。

我国北方的地坑院已有约四千年历史。地坑院的构造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状弧形通道通向地面,以便人们出行。

据此及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地坑院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是()

A.降水较多B.土层深厚C.地下水位高D.气候冬暖夏凉

15.关于地坑院设计的主要作用是()

A.院中绿地为改善室内空气B.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防风沙

C.窑洞修成拱形可以更坚固D.防止地面的潮气危害健康

14.B15.C

图文信息显示,地坑院是“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聚落形式,如果当地降水较多,地坑院容易积水,不宜居住,因此地坑院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不是降水较多,A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地坑院的构造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这表明当地土层深厚,B正确;如果当地地下水位高,地坑院及窑洞会在大量地下水渗出,不宜居住,因此地坑院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不是地下水位高,C错误;地坑院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一年四季温差较大,因此选择地坑院和窑洞居住,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因此地坑院反映出当地冬冷夏热的环境特征,D错误。故选B。

地坑院中绿地主要是美化环境、增加废水下渗的作用,主要不是改善室内空气的作用,A错误;图中显示,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高于地表,主要是防止雨水和地表径流灌入,出入通道低于地面,无需砖墙防风沙,B错误;图中显示,窑洞修成拱形,拱形结构更稳定,这样形态的窑洞可以更坚固,抗压和抗震性能更强,C正确;地坑院和其中的窑洞建在地下,不利于水汽散失,因此地坑院设计不利于防止地面的潮气危害健康,D错误。故选C。

地坑院分布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米,土质结构较紧密,即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一般为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燥,四季分明,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上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生活在黄河中游周边的黄土塬上的先民却相当贫困,这里森林资源,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力于农闲之时挥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Ⅱ卷(共55分)

二、综合题(3题,共55分)

16.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瓜适宜高温干燥气候,不耐寒又怕水淹喜光照。随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一些水果商大量采购缅甸马圭省种植的西瓜销往国内冬季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下图为马圭省地区地形状况图。

(1)分析西瓜种植业在马圭省发展的主要自然优势。

(2)简述该产品受到中国冬季市场欢迎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1)马圭省纬度低,热量充足,冬半年可种植西瓜;马圭省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西瓜的糖分积累;海拔较低,地势平坦。

(2)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对反季节西瓜需求量增加;保鲜技术的进步,西瓜能够长距离运输;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中缅两国政策支持,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本大题以缅甸西瓜种植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区域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西瓜种植业在马圭省发展的主要自然优势应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中显示,马圭省纬度在20°N附近,纬度低,气温高,热量充足,一年均可种植,西瓜可种植季节长;图中显示,马圭省位于山脉东侧,为当地夏季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宜西瓜种植;当地晴天多,使得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种植的西瓜品质好;图中显示,马圭省地形有一定起伏,排水性能,地表不易积水,西瓜种植不易被水淹,适合种植西瓜;当地流经河流较多,灌溉水源丰富,且灌溉便利。

马圭省的西瓜受到中国冬季市场欢迎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应市场、运输、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归纳叙述。中国人口众多,西瓜消费量大,中国市场对当地西瓜的需求量大;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低,不适宜种植西瓜,中国本地西瓜产量低,市场缺口大,因此缅甸西瓜受到中国冬季市场欢迎;随着中缅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保鲜技术进步的推广,使得进入中国市场的缅甸西瓜产品新鲜,受到中国消费者欢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中缅两国政策支持该商贸活动。

17.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的几个岛屿气候干燥几乎没有植物,鸟类却在这里繁衍了几百万年,产生的粪便逐渐积累了数十米厚。上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大量进口这些岛上的有机肥料,秘鲁雇用外来苦力开采鸟粪,创造了其财政收入的一半,秘鲁经历了一段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1)分析这几个岛屿气候干燥和鸟类众多的主要原因。

(2)回答该地干燥的气候对积累大量有机肥的作用。

(3)分析鸟粪开采为秘鲁创造大量财富的原因。

(1)气候干燥原因:寒流流经,具有降湿作用,容易形成逆温,气流很难上升成云致雨;位于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东缘,盛行下沉气流;当地信风从陆地吹来,水汽少。鸟类众多原因:流经当地的寒流为上升流,形成著名渔场,鸟类食物丰富;气候温和;与大陆隔离,天敌少;人类干扰少。

(2)气候干燥,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气候干燥,地表径流少,有机质肥不易流失;气候干燥,植被稀少,有机肥被植被吸收较少。

(3)世界农业的发展,对鸟粪有机肥需求量大,鸟粪开采使得当地资源优势转化经济财富;当地鸟粪储量大,有机肥产量大;劳动力廉价,生产成本低。

本大题以秘鲁鸟岛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候成因、生物多样性、气候对有机肥的作用、资源开发对经济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图示岛屿气候干燥的原因应从洋流、大气环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图示岛屿位于南美洲西部海域,有较强大的秘鲁寒流流经,具有降温降湿作用,近地面容易形成逆温,抑制空气对流,当地气流很难上升成云致雨,因此降水稀少;图示岛屿位于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边缘,盛行下沉气流,很难成云致雨;图中显示,图示岛屿位于低纬度地区,盛行东南信风,该信风从陆地吹来,水汽少,导致降水稀少;当地位于热带地区,平均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因此气候干燥。图中岛屿鸟类众多的主要原因应从食物、干扰等方面进行分析。受东南信风离岸风影响,流经当地的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海域内鱼的饵料丰富,形成著名渔场,鱼类资源丰富,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因此当地鸟类众多;虽然位于热带,当地受寒流和海洋影响,气候温和,适合多种鸟类生长繁殖;图示岛屿离与大陆有一定距离,鸟类的天敌少,适合鸟类生长繁殖;图示岛屿人类活动较少,对鸟类的栖息环境干扰少,使得鸟类众多。

该地干燥的气候对积累大量有机肥的作用应从分解作用、流失影响、消耗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图示岛屿气候干燥,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有利于鸟类粪产生的有机肥积累;图示岛屿气候干燥,地表径流少,流水侵蚀作用弱,有机质肥不易流失,容易积累下来;图示岛屿气候干燥,使得植被稀少,有机肥被植被吸收较少,生物消耗量小,有利于有机肥积累。

鸟粪开采为秘鲁创造大量财富的原因应资源数量、市场需求、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图示岛屿鸟类却在这里繁衍了几百万年,产生的粪便逐渐积累了数十米厚,鸟粪资源量丰富;随着世界农业的发展,对鸟粪有机肥需求量大,当地鸟粪开采使得当地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为当地创造大量财富;材料信息表明,秘鲁雇用外来苦力开采鸟粪,创造了其财政收入的一半,说明当地劳动力廉价,生产成本低,鸟类开采获得的经济效益高,为当地创造大量财富。

18.阅读以下文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尼亚加拉河是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一一北美五大湖中的连通河道之一,世界著名的北美第一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就位于这条河上,尼亚加拉瀑布形成于末次冰川晚期,在距今1.2万年前后,中高纬度冰川逐漸北撤,作为上游湖泊的主要泄洪通道,尼亚加拉河流速加快,形成尼亚加拉瀑布。

(1)根据图文资料,判断尼亚加拉河水能资源状况,并说明理由。

(2)读图2说出该瀑布主体近几个世纪的移动方向,指出瀑布位置移动方向与河流上下的方向关系,分析该现象是什么地质作用的结果。

(3)说出图中人为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1)尼亚加拉河水能虽然丰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高纬度冰川融水加大,导致河流水量加大;冰川北退,河流通畅,下游水位下降,落差更大,水能资源丰富。

(2)尼亚加拉河上游为东南方向,下游为西北方向;尼亚加拉大瀑布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瀑布逐渐向上游移动,属于溯源侵蚀;该现象属于流水侵蚀作用。

(3)图中人为措施有:控制水流措施和加固措施。控制水流措施是为了使减轻瀑布溯源侵蚀的强度。加固措施是为了减缓瀑布水流对北岸的冲刷力度。

本大题以北美第一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水能资源状况及成因分析、瀑布移动方向及成因、人为干扰河流侵蚀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尼亚加拉河水能资源状况及判断理由应根据图文资料从落差、水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图文信息表明,世界最大淡水湖群的连接河道,尼亚加拉河总的最大流量可达每秒立方米,河流水量大;图中显示,尼亚加拉河进水口的水位约米,出水口的水位约75米,全长仅54公里,海拔却从米直降至75米,海拔落差近米,落差大,因此尼亚加拉河水能资源丰富。

(2)题意表明,该瀑布主体近几个世纪的移动方向及瀑布位置移动方向与河流上下的方向关系应根据图2中信息进行归纳描述。图2显示,从年至今,瀑布界线逐渐沿经线方向向南移动;图中显示,尼亚加拉河大致由南向北流,瀑布界线向南移动,即向河流上游移动。瀑布界线向河流上游移动的现象是溯源侵蚀的结果。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层岩石属于古生代志留纪的白云岩,抗侵蚀能力极强,但这层岩石之下却是脆弱的页岩和沙质岩层,瀑布的常年冲蚀,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断坍塌,致使尼亚加拉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

(3)据~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瀑布将完全消失,因此当地人们想减缓这种趋势,图中人为采取的措施及作用:图中显示,在瀑布两侧建立疏通区域,这样可以扩大河道宽度,分散水流,使得河道中心流量减小,降低中心流水侵蚀力,减缓溯源侵蚀;图中显示,在瀑布出口建立加固区域,这样可以减缓瀑布水流对两岸的侵蚀,发生大型岩石坍塌事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